首页

扶桑女王女主之家

时间:2025-05-28 14:04:00 作者: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上的“百鸟翔集图” 浏览量:29380

  中新社呼和浩特5月27日电 题: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上的“百鸟翔集图”

  中新社记者 张玮

  5月下旬,数十万只候鸟掠过额尔古纳河上空,飞越中俄边境线,一路向北飞向西伯利亚。

  内蒙古是中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全球九大候鸟迁飞通道,有3条穿过内蒙古,其中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是鸟类种群数量最多、面临威胁最大的路线。每到春夏季,这条候鸟迁徙线沿途“处处闻啼鸟”,宛若一幅“百鸟翔集图”。

4月14日,内蒙古额尔古纳,赤麻鸭正准备振翅高飞。 闫立新 摄

  据监测,截至目前,在内蒙古越冬的水鸟达16万余只,涵盖6目8科26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赤麻鸭,越冬种群数量达13.2万只,占全球赤麻鸭总数的60%以上。

  成群的鸿雁排着整齐的“人”字形队列翱翔;赤麻鸭在浅水区悠闲地游弋;优雅的绿头鸭、鸬鹚或低头觅食,或舒展双翅……5月中旬起,额尔古纳湿地迎来候鸟迁徙高峰。

  额尔古纳湿地是中国保持原状态最完好、面积较大的湿地。每年春季,大量候鸟从鄱阳湖、洞庭湖一带的南方湿地逐渐向北迁徙,沿着额尔古纳河向北飞出国门。

4月17日,内蒙古额尔古纳,绿头鸭在水中悠闲休憩。 闫立新 摄

  监测数据显示,额尔古纳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上中国境内的最后一站,每年在这里停留、繁殖栖息的鸟类约达2000万只。

  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57岁的牧民包斯琴巴图是在保护区所在的毛仁塔拉草原上长大的。20世纪90年代,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后,包斯琴巴图做起了巡护志愿者。“生态越来越好,鸟儿越来越多了。”

3月28日,内蒙古科右中旗,小天鹅结伴在湖边漫步。 毕力格 摄

  2024年,保护区引进“科尔沁”智慧管理平台,用一个“大脑”支配28个“眼线”和“触角”。“智慧平台观测结合人工巡护,定位更高效精准,对候鸟栖息的干扰也能最小化。”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科科长高文华介绍说。

  2025年春季迁徙季,保护区监测鸟类数量达19万余只,较去年同期增长124.5%。其中,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极危物种名录的青头潜鸭数量最大集群达20余只,“鸟中大熊猫”东方白鹳也在这里筑巢繁育。(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日本2024年度预算防卫费创历史新高 中方回应

2004年出生的张兴凯来自“中国面食之乡”山西。因为喜欢大好河山,2023年7月他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来到上旺村一家面包房,担任面包制作课程老师。

全球最大变质岩油田渤中26-6开钻

中国旅游文献研究所所长徐日辉受访时表示,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也催生了旅游新体验。旅游可以放松身心、开阔眼界,而年轻人希望及时获取旅行中未知的信息,他们不再盲目搜索,而是求助网友获取建设性的指南。

告别“面试恐惧症” AI面试舱亮相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郎佳子彧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国家级非遗“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他自幼受家庭熏陶,3岁随父亲郎志春学艺,至今已20多年。他尝试用老手艺做新题材,同时探索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展示传统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面塑。

鞠婧祎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健康传播与促进专项基金、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行动办公室、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健康传播分会、营养素养分会、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学生健康教育分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与健康分会和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等八家机构联合发布了《健康体重 健康未来——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重校园行动倡议》。这是继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重家庭行动倡议、社区行动倡议后的第三份倡议。

浙江“航行的支部”:多维度探索“海上枫桥经验”

辽宁省阜新市十家子镇南甸子村,一台耕种机械正在田间作业。这一画面,在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的全国农机数字化大屏上清晰可见。轻点屏幕,农机在线状态、农机实时状态、全国农机迁徙图、农机智能驾驶舱随时切换。智慧农机见证农耕之变。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